第四百八十六章 拆边框行动(1/2)

点击下面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www.doupowang.com(斗破小说网 ),全新UI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如果说智力与智慧的区别在哪里,我们也不好下定义,毕竟,中国的词汇,具有整体性与模糊性,并不能因为词组的共同字而产生必然的精确联系。”万老师又回到他熟悉的哲学逻辑式表达了。

“但是,不管智力与智慧区别如何,它们都是在我们大脑中运行的,难道,科学界就没有这方面确定的研究成果吗?”我的问题不仅仅想说它们产生于一个地方,并且,它们都属于精神与意识层面的东西,事关人类认识论的概念,肯定有相通之处的。

“不知你们听说过一个词没有?”小胡一边给我们续茶,一边平静地问到:“有个词叫脑洞,听说过吧?”

“愿闻其详”万老师在知识面前,始终是谦虚的。

“脑洞大开”曾是年度流行语之一,其意思是人的想象天马行空,联想极其丰富、奇特,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词语中的“脑洞”则是大脑中需要用想象力去填充的“洞穴”。但你知道吗?我们的大脑中真的存在着一个个的“脑洞”!

大脑中的神经传导束是信息传递的电缆,它们数目庞大,构造精美,看起来如同热带雨林中茂密的树冠般繁杂无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它们高度集成,效率极高,每一条传导束回路都设计得恰到好处。它们看起来繁杂无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阐明这数以万亿计的传导束及其协同工作的机制。

为此,神经科学家使用一种特殊的数学方法,试图揭示大脑的秘密。这种方法不再把研究焦点集中于神经电缆本身,而是放在了这些电缆之间的空隙上。因为,这些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中的神经电缆网络间布满了“洞”。

200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认知神经学家奥拉夫?斯波姆提出了“连接组”计划,这个计划旨在描绘出脑内每一个连接。2009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启动了“人类连接组”计划。这个计划中,建立了一个由数千名志愿者的颅脑扫描结果组成的数据库,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数据库对脑结构及其对应的功能进行检测。这些数据帮助科学家验明了180个脑区,其中97个脑区是此前我们不知道的。

几乎所有的“连接组”研究都使用了一种叫作图论的数学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网络被拆解为“点”和“线”,即图论中所谓的“节点”和“边”。在大脑中,灰质就是“节点”,而白质就是“边”。

利用图论的方法,大脑的连接组就是一个“小型世界网络”,每个脑区内部都有密集的联系,脑区通过少许“边”连接到其他的“节点”,而节点起到类似集线器的作用。荷兰科学家通过比较人类连接组之间的差别发现,节点间的“边”越短,人的智商越高。这个现象可解释为脑中的连接越短,整合信息就越容易。

想象一下,当你出去遛狗时,拴狗的皮带断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需要先想出一个替代品的意象——长而薄、柔韧而又结实的东西,同时梳理你的记忆,找到符合要求的东西。绳子?或者是腰带?这种情况下,图论就有些无能为力了。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使用另外的数学工具——拓扑学——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拓扑学也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能提供一些图论不能提供的数据。对于图形,几何学用角度、边长等描述其的特点。但在拓扑学里,距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图形上点与点之间是否以同样的顺序相联系。

因此,在拓扑学里常说,面包圈和咖啡杯是一个形状。因为,如果咖啡杯用一种柔软的材质做成,可以随意拉伸压扁的话,你就可以将它重新塑成一个面包圈的形状,既不用破坏杯子的轮廓,也不用加入新的成分。实际上,拓扑学强调的是连接中的空隙,例如杯子的手柄和面包圈的中心。围绕着这些空隙的是一些环。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数学家罗伯特?格里斯特的研究小组对8名健康成年人的大脑进行扫描,鉴定了他们的83个相同的脑区,包括感觉区,如视皮层以及大脑深部与记忆、情感有关的区域等。得到的第一个结论是众所周知的:脑区间是高度连通的。

接下来,研究小组对那些与其他脑区密集连接的区域进行二次分析,这些区域被视为单独的信息处理单元,即拓扑学中所谓的“团”。当研究小组把注意力集中到“空隙”这个拓扑学强调的概念后,他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发现:大脑连接组的“洞”将不同的“团”一一分开。这些“洞”由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联系环路环绕而成。

巴塞特推测这种“团”与“团”之间保持隔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相互干扰;最重要的是,信息必须通过“洞”的“边”在“团”与“团”之间传递,而不能直接跨越“洞”的空隙。范德赫维尔认为,这一发现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大脑功能的窗口。特别是一些脑区间的环路参与了大脑的执行功能。这是一个心理过程的集合,它允许我们制订计划,控制冲动、注意力和恐惧。而既往的观点是各个脑区独立工作,之间没有信息交流。

例如:当你看到草地上有一条蛇,信息从视觉皮层传到杏仁核,大脑启动威胁警戒,信息传到运动皮层,身体移动离开现场。前额叶皮层也同时获得信息,进行记忆查对,最终确定它其实是一根枯树枝,最后信息返回杏仁核,关闭威胁警报。大脑的执行功能如此令人着迷,它使我们经验丰富,变得聪明,为我们提供自控力和理性。

现在,科学家已认识到拓扑学的原则在大脑中的信息整合中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许是时候放弃对神经电缆本身的关注了,如果我们想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大脑,就需要对大脑中的“洞”进行更多的探索。

他讲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点什么,问到:“或许,洞隐藏着什么,只要拆除边界,或者拆除神经束的边框,就可以极大地扩充大脑的能力?”

小胡笑道:“科学还没有证实你的猜想,但,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也许佛教让我们在禅修中,拆除世俗意识的禁锢,也有这个目的呢?”

他的猜测,引起了我们更大范围的讨论。我们都有过禅修的经验,尤其是他们两个,可以说是对此深有体会,所以讲得非常专业。

什么是世俗意识禁锢?譬如:我们认可的“东西南北”。我们习惯的“早、中,晚”。我们经常感受的“疼、伤、苦”等等,都属于世俗意识禁锢范畴。这些所谓的认可或感知,其实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意识长久沉淀于这些认可或感知,所以就显得“真实存在”了。正因为这些世俗意识禁锢,才导致我们时常被蒙骗,以为实有。这就是无常相,但不是无常。无常相,就是有知觉地感知或在感知中有知觉的认可。

无常,就是能够推动这些有知觉地感知或在感知中有知觉认可的能量,就是我们的心念。简单说无常就是我们心念的变迁运作。无常性,就是已经远离了心念变迁的运作虚相。简单地说无常性,就是离念无别心。

如果大家实在很难明白,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方便说明:无常相,就是波浪。无常,就是风。无常性,就是水。波浪不可能长久存在。它的存在形式是不间断地浮现,所以就是无常相。而无常的显现,我们是看不见的,但不代表它不存在。譬如风的启用,导致波浪显现。但风也不是持久显现的,也是不间断浮现的,所以就叫作无常。风一显现,则波浪起。波浪起,就是无常相的启用。风的显现,就是无常的启用。

假如你明白了波浪是无常启用后显现出来的虚相,如果能远离这样的虚妄想相,就是无常性的浮现了。也就是说当你明白了波浪是因为风的启用,才显现。但显现的只是波浪这个相。而波浪这个相又离不开水,也终究回归于水,就是无常性了。大家一定要明白,波浪回归于水,实非真的就回归于水,而是方便解义。如果你再远离了这个方便解义的文字名相,就算是真正通达了无常性的实际运行轨迹了。

譬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太阳之所以从东方生起,不是因为太阳,而是因为地球的运转发生了变化。同样的道理,太阳又从西方落下,并不是说太阳果真从西方落下,而是地球运转发生变化的缘故。这就是无常、无常相,无常性。明白了这三个世俗意识禁锢的道理,我们才可以继续为大家“禅析”更实际的禅定修证。

地球,是我们的大因缘。我们则是地球的小因缘。我们之所以认可东西南北,是因为我们身在这个大因缘相中,有着对这个地球根深蒂固的意识认可或分辨。但这样的东西南北,只存在于这个地球上面。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意识认可,也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感知和分别感知当中。假如远离地球,你给我找找宇宙哪里是东西南北?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