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昱似乎一眼就看出了这个男子的想法于是沉声道:“我个人建议你最好请示你的上级,我能来到这里那么我相信是你的上级已经判断出我有这个资格可以到这里来。{ }”听得唐昱如此说男子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但唐昱现在已经进到了这里而且是总参内的某位大佬特许的。作为下属他虽然有些腹议让一个不过高一的孩子进到这总参的机密基地来有些儿戏但却不敢多说什么。
“我现在就给何老打电话,你可以现在和你的上级请示。我希望一会儿后便可以得到你的消息。谢谢!”说着唐昱不再理会这男子,而是走到了洞穴了的桌子边上一个带着锁的小箱子边上目视着那男子,那男子见得唐昱如此只得无奈的走到了这锁着的小箱子边上拿出了一串钥匙逐个的将这把锁打开,而后对着唐昱做了个请的手势。唐昱拿起电话再次看向了男子,那意思很明显:你还要在这里呆下去么?!那男子分明是读懂了唐昱的的意思,正想要发怒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却有忍了下来,阴沉着脸色走出了这间洞穴。
唐昱拿起电话放在了耳边等了一会儿,电话那头便传来了何老那浑厚的声音。只听得何老在电话那头沉声道:“小昱,出了什么事儿?!你竟然要动用起了总参的秘密专线?!”听得何老的话唐昱在电话这头肃然道:“爷爷!的确是大事儿,不然我也不会动用这种军中的秘密专线。明说吧!我们国家想不想要几艘航母?!”听得唐昱的这话,电话那头一阵的沉默。好一会儿了才听得何老的声音传来:“具体说说!怎么回事儿?!说个清楚明白!!”
唐昱深深的吸了口气,才对着电话那头的何老缓缓的道:“1991年苏联解体后,原苏联黑海造船厂归属了乌克兰共和国。对于‘瓦良格’号,最初乌克兰政府希望俄罗斯能全价购买该舰,而俄罗斯只同意支付苏联政府时期未付的30%工程款。双方僵持不下,最终谈判破裂。”
“1995年乌克兰政府将“瓦良格”号交给黑海造船厂处理。苏联解体后,在分家时出于‘因地制宜的考虑”‘瓦良格’号由今天的乌克兰共和国获得。但由于乌克兰经济状况不佳,无力继续建造,工程于1992年1月停工,就此半途而废。”听得唐昱如此说电话那头的何老不耐烦的道:“这些事情我都知道!甚至我知道的比你还详细!我的考察团在91年底和92年初的时候就已到过乌克兰去考察那艘航母了!说实话,我们也想要买!但钱呢?!钱从哪里来?!还有,你以为美国人会就这么看着我们把航母开回来么?!如果是这个问题你就不要说了!军委为了这件事情已经是吵过了不少架了,为了这事儿海军的司令都差点和陆军的人干起来了!”
听得何老的话唐昱不禁震惊!什么?!我们竟然一早就考察过这艘“瓦良格”?!为什么竟然没有消息?!其实不怪唐昱不知道,这件事情到后世的披露中也仅仅是一些微小的细节描述而已。事实上在联解体后,大量军工企业许多业务下马,航母项目亦在其中。1991年年底或1992年初,一位内地院校的老师与乌克兰造船学院的同行交流联系时,对方提及自己国家的航母造不下去了,就放在学校附近,邀请其有空过来看看。从乌克兰回来之后,这位老师马上向上级汇报了此事。
1992年3月,一支来自内地的航母考察团莅临乌克兰城市尼古拉耶夫(这座城市当时在地图上找不到)。考察团成员由造船技术专家和军方代表组成。这个考察团的任务有两个:一、了解这艘船的性能怎么样,二、了解乌克兰方面的意向如何。当时,解体后的苏联正在被15个共和国重新分割,1985年开始建造的“瓦良格”号继续留给乌克兰。因为没钱,1992年1月,该航母停建。此时,该船的工程量已经完成60%多。甚至全舰都已从船台下水,停泊在船坞码头,舰上有的大型设备已装上,;连电缆也有不少铺设到位。
当时乌克兰计算,解体该舰需2.5亿美元,但出售解体后的废方却只能得到500万美元而已!于是,乌克兰积极为“瓦良格”寻找下家。当时考察团成员看到,“瓦良格”上还有好多设备没有安装,动力装置只是放在底座,没有上螺丝。
“这些设备之所以没有安装,或是因为设备还没有交付,或是因为设备到了,但没钱安装。”据知情人士透露,“瓦良格”的废弃命运在苏联解体之前已有征兆。“各种配置交的不那么及时了。这里面有技术问题,也有经济问题,比如船厂如果没给预付款,各个厂就不能发货。”考察团到了乌克兰以后,对方非常热情,认为是“同志”来了。“就是很信任你,以为你能帮我把这个‘儿子’养活。有的人还说,我也到你们那里去干吧。”考察团还发现,离“瓦良格”不远处,停着一艘核动力航母的舰体(乌里扬诺夫号)。
“比‘瓦良格’更加现代化,厂方透露说要拆了卖给一家美国公司,卖的很便宜。”当中方人员询问厂长能不能过去看看,对方说:“有什么好看的呀,造船厂里正在拆船。”对“瓦良格”的考察在考察团里很快就有了答案:一、这艘航母性能很好,值得要;二、乌克兰厂方是愿意卖的,甚至连人带马都给你。
前海军副司令员张序三说,这样的考察团总共派遣了多次。海军当时的思路,一是买个半成品,另一个是自行研制,“前一种更适合起步”。回国后,考察团给上级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在现在看来都是实事求是的。报告递上去以后,一直没有回覆。向有关部门询问,答复是“正在研究”。郑明说,他很理解,在航母一事上,自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答复。“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就说研究研究。结果就可能延误了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