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观说的这个,并非是新鲜论断,早在之前的时候就有人上书朝廷说朱常渊和熊文灿沆瀣一气的事情,同样,在崇祯的心里这也是一个疙瘩。
要说不怀疑,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怀疑归怀疑,没有任何的证据不说,而且朱常渊现在身上还肩负着招抚陕西的重任,不到万不得已,朝廷还不想动他。
与陕西之地的局势比起来,襄阳这边可以说是癣疥之患,陕西才是大患。
稍微权衡之下,其实皇帝也是不希望朱常渊出征襄阳的,不过,既然大臣有意见,这事情也不能明着说,得找个摸得到他心思的人。
目光在大殿中看来看去,最终还是落在了杨嗣昌的身上。
可是杨嗣昌这次鼻观眼眼关心,做了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样子。
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他也不便开口回答。
朱常渊有没有嫌疑?
当然有!
别说薛国观,就是他杨嗣昌自己对于此事都有所怀疑,不过,朱常渊当初也算是他举荐去的陕西,如果现在马上跳出来说朱常渊和熊文灿却有一腿,这不是自己抽自己嘴巴子么?
当初熊文灿就是他举荐的,结果熊文灿割据荆襄,现在如果说朱常渊不轨,那他这老脸真的没法在朝堂上放了。
倘若朱常渊真有反意,且证据确凿,他大不了就此致仕,最严重不过是砍头,无所谓。可关键是现在朱常渊到底是不是真的和熊文灿有一腿。现在还属于猜测阶段。
是以。杨嗣昌不能出来说话,最好是啥都不说。
可是不说不行,因为崇祯点名了。
“杨爱卿以为如何?”
崇祯暗道你还跟老子玩太极,以为不说话就能躲过去,做梦吧!
“陛下。”
听了杨嗣昌的话,崇祯还是觉得自己低估了他玩太极的水平,“陛下既然加封熊文灿,何须再去惹恼他。如今建虏在关外与洪承畴大军对峙有日,臣以为此时不宜对荆襄用兵。”
杨嗣昌这段话,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没有在朱常渊是否和熊文灿一腿这件事情上表态,可谓太极中的战斗机,让皇帝他老人家都不由得佩服。
“陛下!”
薛国观还要再说话,被崇祯摆手制止,道:“薛爱卿也是替君分忧,并无过错,此事就这么定了。你去拟旨,嘉奖朱常渊治理陕西有功。御赐美酒十坛。另外,责熊文灿尽快肃清襄阳府盗匪,务必全力为朱常渊招抚陕西提供方便!”
“是!”
薛国观也是内阁中人,接到皇帝诏令,不得不从。
熊文灿不但没事,反而被封了大官,而朱常渊,则继续招抚陕西,就这样,此事算是告一段落了。
朱常渊接到朝廷的诏令和美酒,已经是半个多月以后的事情了。
此时的汉中,正是插秧的时间。
插秧,当然是要施肥的,这个不怕,汉中不也就那么点地方,合计起来能够种田的沃土不过三百万亩而已,运送复合肥也就是不到两万吨,他早在十几天前就准备完毕。
不过,唯一麻烦的是种田的人,特别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对于往土地里加入复合肥这种事情特别的反感,认为这是朱常渊在忽悠他们。
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抗议,死活不肯往地里施肥。
朱常渊也不怕,用他的高压政策和从罗汝才哪里缴获的十万大军,强迫汉中之地所有的百姓,必须使用化肥,这波风潮才渐渐被压了下去。
水田不比旱田,只要施了肥,种了秧苗放了水之后,一般不需要太多的管理,最多到时候等着收割就是了,所以,种完水田之后,农民们还是很清闲的。
朱常渊自然不会允许他们清闲下来,让所有吃官府救济的农民还有士兵,整天不是背着药桶子打药防治蝗虫,就是牧鸭,反正目的就一个,防治蝗灾。
汉中春夏季多雨,又靠着汉江,水量丰富,所以相比秦岭以北的地区来说,在陕西属于蝗灾灾害程度比较轻的那种。
有了朱常渊的治理,夏季到来以后,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发生大规模的蝗灾,即便是田地里出现一些蝗虫,也早早的就被鸭子吃光了。
很简单,刚刚出生的蝗虫,在半个月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是不会飞行的,个头又小又不能迁徙,数量虽然多,也不够鸭子和其他一些家禽吃食的。
所以,在朱常渊治理的今年,汉中地区自春末开始,蝗虫的数量都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而且,根据朱常渊的估计和顾教授的预测,应该不会再发生大规模的蝗灾了。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朱常渊深深的舒了一口气,几个月来为了招抚陕西所作出的努力终究算没有白费。
然而,汉中并代表不了整个陕西,除了汉中之外,其他的地方仍然出现了蝗灾的迹象,特别是渭河平原上,由于干旱,蝗虫的幼虫已经开始了成群结队的飞舞。
朱常渊深明治理汉中容易,想要治理整个陕西困难的道理,所以,在将汉中之地安定好了以后,他便开始将自己的目光放在了渭水平原上。
渭水平原,便是传说中的秦川,在汉唐时代也叫作关中,此处不但土地肥沃,而且地势平坦,可以大规模的种植冬小麦这种不怕蝗虫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