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梅兰竹菊
大民一家前一段时间认祖归宗后,张备战给张玉华家里分了地,每人两亩半,合起来七亩半地。可实际上,梨花坞现在是地多人少,很多人虽然户口没迁出去,可已经多年没回来了,但地还是得给人家留着。前几年朝廷搞“大农业”计划,村里的地重新分配,可村里就剩下老人,种不了几亩地,也吃不了多少粮食,大家都是在湖边分了地,种点庄家蔬菜瓜果,够吃就行,反正梨花坞从来不旱不涝,生计上没人愿意太辛苦。
所以大民家的地分得很顺利,多的是的地没人种,不过地方就稍微偏了一点,在别人家的田地外围。好在从西山上流下来一条小溪,水不大,但常年不息,早有前人修好的沟渠,稍稍修整一下就能用,费不了多少力气。
大民没干过农活,但有力气,修整沟渠、盘整撂荒的田地等等这些出力气的活儿就全包了,技术活大民爸妈也是在外婆、大姨婆的指点下慢慢做的还像个农民了,他俩以前也没种过地。
梨花坞今年的麦子已经收割了,张大民一家刚认祖归宗没几天就到了麦收天,不过现在收割麦子不用镰刀,用的是一种小型的斜挂式收割机,和城里常见的背带式割草机差不多,就是多了一块挡板将割下来的麦子搂到一边。大民在环卫局的时候也做过打理草坪的活儿,所以上手很快,几下就学的有模有样。
可烦人的是往车上装,那麦芒扎在身上痒得要命,还黏黏的弄不下来。还有小四轮带动打麦机弄得漫天都是草屑灰尘,让第一次干农活的大民受了不少苦头。可好在大民是有真气护身的“异人”境界的修真人士,也就恼火了一天,就被阿萝批的体无完肤,什么书呆子、蠢货的大帽子扣了一脸,才明白真气原来还可以这么用:稍稍将真气溢出体表并保持住,那麦芒草屑如何能沾到身上?
于是后来那些天,大民干活绝对算个超级壮劳力,看上去还轻松自在的很,丝毫没有城里娃那种娇生惯养的样子,到是让秀才爷等人美美地表扬了一回。
现在,地里主要是玉米,都半尺多高了,没什么农活。其余的,家家户户后面靠近家里的田地都种了些蔬菜,主要是白菜、土豆、萝卜、大葱、姜蒜等等冬天吃的,番茄、黄瓜、豆角早就结果了,梨花坞一年四季温度都不低,土壤又肥沃,吃的方面几乎不靠外面,完全的纯绿色食品。每家院子里都有一块两三分地的玻璃暖房,主要是为了冬天吃青菜,平时几乎都没人用,说是那种菜味道不正。
春天的时候大民爸妈种的两亩地收获了将近一千斤小麦,外婆、大姨婆的地也是她俩帮衬收上来的,收了4000斤粮食,所以今年大民一家不用为吃的发愁,算是解决了大民爸妈的头等忧虑。
今年天气比较旱,入夏以来一场雨也没有,听有事没事儿就往外面窜的张备战说,老君乡因为地处山坡上,今年乡里绝大多数村里收成都不好,甚至有一个村今年机井都干了,粮食几乎绝收。
但这与梨花坞没什么关系,梨花坞几乎是个封闭的地方,进去难,出去也难,平时就没人往来,村里仅有的一些现代玩意儿也都是子孙们孝敬的,比如收麦用的收割机就是在外面工作的子孙买回来的,全村唯一拥有车辆的就是张备战,是一辆小四轮的拖拉机,算是他媳妇的嫁妆。可自他媳妇适应不了这里的环境回娘家后,这家伙的拖拉机就成了摆设,连他自己都懒得弄——开不出村子,当时是被娘家人费了死力气抬进来的,村里人从外面买回来柴油给灌上,用来拉麦子、打场,他也从来不闻不问,反正谁愿意去买柴油谁就用,就一条,帮他种地,他只要面粉。至于蔬菜、菜油什么的,那玩意村里多的很,都是用来当公粮的,村里没钱,朝廷也没办法,后来朝廷不收农民的公粮了,梨花坞就更没人管了,十多年没交一分钱,也没见出什么事儿。到是张备战时不时背着满满一壶菜油去卖了换钱,也没人管。可以说,要不是族长张义山有本家谱,估计张备战连梨花坞有几口人都不清楚,那村务的账本更是十几、二十年都没人碰了,再怎么查也是十几年前的老账。
但就这么一个村务混乱到如此地步的一个地方,几十年来甚少有人吵架,更别提打架斗殴了,出个张备战这种混混,也是这厮自小没了爹娘,吃梨花坞的百家饭长大,十几岁跑出去混世界造成的,后来又去当兵,回来后就被大家伙公推为村长,连推辞都不成,成为一位实打实的公仆,按照秀才爷的话,他“正好出力的年纪”。除了宗族的力量在约束大家外,造成这种和谐纯朴的民风的,估计就是这里完全自给自足,也没什么油水,张备战就是想压榨一下村民也没什么油水可捞,不信,你背40斤菜油爬7公里地的山路就知道了,这事儿张备战也就实在没钱了才肯干。
梨花坞很穷,但穷的很祥和,很惬意,觉得不惬意的人都走了。
扒开小溪的河沟往地里放水,等差不多了就把河沟堵上,今天就这么点事儿。
看着小溪水缓缓地流进地里,大民知道这得一个上午的功夫,中午吃过饭再来堵上水沟就成。带着黑妞围着田地转了一圈,没什么事儿,就准备去秀才爷家看书,却见五个丫头一窝蜂似地跑来了,噼里扑通、叽叽喳喳的,有抱着西瓜的,有揣着杏子桃子的,反正就没空手的,一个不慎摔一跤,西瓜就飞出去,然后小嘴儿一咧就准备哭。
五个小丫头今年都要去上学。本来7岁的那个去年就要上学,可适龄的就她一个,爷爷奶奶怕她一个人受欺负,就推一年,今年和4个6岁丫头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人多力量大么。虽然她们都是留守儿童,被父母留在爷爷奶奶身边,但并不意味着遭父母嫌弃,而是梨花坞古老的风俗,总得有个传宗接代的才罢休。看看她们身上的衣裳鞋子,就没有不是名牌的,只是她们太费,好好的衣裳总有一个两个破洞,不是树枝挂的就是摔的,连凉鞋都是小牛皮的,只是浸过水,估计过不了今年就得坏。
梨花坞没有学校,要上学得去7公里外的老君乡,那里不但有小学,还有初中,高中都得到县里去上,也就20公里路,对老君乡这个山区的孩子们不算啥,跑着跑着就到了。
怎么称呼五个小丫头让大民费了些功夫。没打扮的时候,个个都是蓬头垢面的泥猴儿,被大民妈收拾一段时间后,个个面目清秀,长相都不赖!喊一声大妮儿,总有三声答应,让大民一时间也分辨不出来。有天去秀才爷家里说到这个事儿,秀才爷到是没怎么在意,说那就用“梅兰竹菊”取个名字吧,大民说还有一个呢,秀才爷看着篱笆上的蔷薇花,“那就叫‘采薇’吧。”于是这五个小丫头的名字就定下来了,至于哪个叫啥,秀才爷不管。
于是,张大民就拿着鸡毛当令箭,让五个小丫头排队按个头站好,说是秀才爷说了,最高的叫张青梅,第二个叫张若兰,往下是张墨竹、张忆菊、张采薇。没想到五个小丫头听说是秀才爷亲自给起的名儿,想都不想就答应了,一窝蜂跑去给秀才爷磕头,秀才爷可是梨花坞最有学问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