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大型火箭研究基地(1/2)

点击下面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www.doupowang.com(斗破小说网 ),全新UI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更好的阅读体验,精彩不容错过。

1945年8月6日,星期一(即农历六月廿九),早上8时整;3架B-29美机从高空进入广岛上空,其中一架名字叫“埃诺拉-盖伊”的美军B-29轰炸机;对日本广岛进行空袭,投下了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该原子弹在离地600米的空中进行爆炸。

不多久,那枚小男孩原子弹就惊世骇俗地,发出刺眼的强烈的白色闪光而爆炸起来,并且在震天动地的巨大爆炸声浪之中,在城市里面形成一朵冲天而起的巨大蘑菇云,让人惊心动魄,震慑心灵。

随后整座日本广岛就被数百根火柱,给燃烧成为一片火海,以及废墟。

之后日本广岛全市差不多30万人,就有超过11万人当场死亡,而这座城市也在刹那之间被轰炸成为一片惨不忍睹的荒凉废墟。而且战后的5年间,还有差不多10万名幸存者,是死于辐射带来的后遗症的折磨,例如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重大的痛苦无比的疾病之中。

接着在1945年(昭和20年)8月9日,即日本当地时间上午11时02分;不过第509混成大队斯威尼驾驶的B-29飞机--“博克之车“,则是在10点58分,对长崎投下了“胖子”原子弹进行轰炸的。

当时的投弹人员有西奥多·范柯克,和弗雷德里克·阿什沃思,以及莫里斯·杰普森等人;而当“胖子”原子弹长崎市进引爆之后,在原子弹引发的强烈耀眼闪光,和轰耳欲聋的巨大声波,以及仿佛末日降临大地,而爆炸产生的喷射出无数的白色烟环的蘑菇状烟云出现之后,整个长崎市就陷入了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的半废墟之中,让人触目惊心。

随后在1954年3月1日,美国又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珊湖礁上成功引爆了世界上第一枚氢弹,其爆炸威力要比美国在1945年毁灭日本广岛,和长崎市的原子弹,还要强大数百倍。

而苏联的第一枚原子弹“南瓜”,则是在1949年8月29日,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塞米伊的“米什克瓦”实验基地那里成功引爆。

此后,在1953年8月12日,苏联又在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境内的谢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成功引爆了他们的第一枚氢弹。

也就是说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是在40,和50年代里面成功地研制生产出了原子弹,和氢弹这两样超级大杀伤力武器装备。

所以陈炎龙也是十分地重视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研制生产。

当然导弹的研发,和改进也是陈炎龙高度重视的科技研究项目之一。

所以在给隆美尔调遣了一些用手机兑换出来的先进武器装备之后,他就第一时间来到了德国东北部乌瑟多姆岛上的佩内明德大型火箭研究中心。

乌瑟多姆岛东临波罗的海,有几座大桥梁可以和大陆连接起来,交通十分的便利。

而佩内明德则是建立在一个被树林,沼泽和泥沙地包围着的,可以让喜欢寂静环境进行研究的人员专心研制他们的科研产品。

不过此时此刻的整个乌瑟多姆岛,都已经被陈炎龙给建设成为了大型火箭研究中心区域。

而且在附近还建设有机场,停放着350架ta152战斗机,HE 100名飞行员来保护这里的空中安全,以防备英美航空部队的空袭,除此之外还部署了大量的防空武器和高射炮。

除此之外陈炎龙还在这里附近的河域部署了一些小型的舰只,和在岛屿上部署了两个武器装备十分精良的机械化步兵团;以及一支120人的特种部队,和一个炮兵团驻扎着,防守着这里的安全。

而且这里的研究中心还是已经全面转移到了地底下,进行秘密地研制生产。

因为这样做的话,就算整个乌瑟多姆岛,和佩内明德不幸遭遇到英美盟军的大规模轰炸偷袭,也不至于把岛屿上的火箭导弹研究材料,和自然资源;以及资料和科研人员造成毁灭性的伤亡,和损失。

不过现在的陈炎龙除了乌瑟多姆岛,和佩内明德拥有大型火箭导弹的研究基地之外;他还在德国图林根州的诺德豪森附近,建立了V2导弹的制作生产基地,这里的工人已经超过了1万5千多人;而且还拥有着大量的独立的装配车间,以及5万名囚服,来日夜进行生产。

为此这里的V2导弹生产基地,和工厂一天可以生产出超过50枚V2导弹。

而且这里也是被陈炎龙调遣了一大批在火箭,发动机,控制和航空领域的行业专家,来研究更加先进完美的火箭试验基地,火箭发动机工艺技术制作,火箭弹头构造技术,无线电路板研制技术,和发动机控制电路技术,以及火箭升空参数,和固体燃料,以及采用乙醇和液氧作燃料等火箭导弹制作的方法。

“嗨!希特勒!”

当陈炎龙一到达佩内明德后,那些守护在试验基地外面的德军官兵;立刻朝陈炎龙高举右手45度,手指并拢向前敬起了标准的纳粹军礼,声音响亮道。

陈炎龙也是右臂向上高举还礼,然后就在自己的警卫队的保护下,进入了试验基地里面。

因为他很清楚‘嗨!希特勒!’的意思是指“德意志人民及其利益高于一切”,当然也有人说是意指“上帝保佑---希特勒”或“希特勒---万岁”。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