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靖难,皇明兴亡,在此一战!”
轰隆隆的炮响和呼喊声,在南京城外起伏绵延。
攻下南京,成为鲁王能够翻盘的唯一胜算,在他的号召下,被王彦排挤的理学门人,还有些对于眼下社会状况不满的守旧派,纷纷跳了出来,不少人开始组织人手,支援鲁王靖难。
在浙江水师,从镇江杀出,控制了南京附近的江面之后,南京朝廷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唐王很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现在南京朝廷还以为王彦还在,可是一旦王彦身死的消息传来,那朝廷就只能和他谈判,同他妥协,求他出力平定鲁王的叛乱,他便能窃取南京的大权。
城外,鲁王知道他的时间并不多,水师虽然能够阻拦江北的明军回援南京,可是却挡不住江西的金声桓,还有正在北上的郑成功。
如果金声桓伏击王彦得手,必然会立刻挥师东下,那时他与南京理应外合,那他就只能失败了。
所以留给鲁王的时间并不多,在浙军到达南京不久,他们便开始炮轰南京,大军试探着攻击南京城。
在大胜关之西,由南直往湖广的管道,是除了长江航道之外,大明内部东西联络的重要通道。
崇祯朝时期,朝廷因为财政困乱,裁撤了不少驿站,但这对于财政的节流并没有帮助,反而会使得中央与地方的沟通变得困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事件,给中央的财政,带来巨大的伤害。
王彦主政以后,特别注重驿站和官道的建设,他要求官道能连接所有的府城,而各省的省道,则要通到每个县。
道路通畅,出行方便,货物能够运出来,经济和商业自然也就带动起来,而发达的官道,也便于朝廷军队的调动和政令军情的传送,使得朝廷和地方都能快速做出反应,紧密的连接起来。
一个大帝国,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就得将权力收归中央,强中央而弱地方。
这样的好处,在于防止分裂割据,防止地方叛乱,但他也有他的缺点,就是地方权力被中央收取之后,造成很多事情都需要中央批示之后地方才能做。
王彦这几年加强中央集权,到军制改革,将军队国家化后,可以说中央集权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鲁王和唐王为什么要拿南京,就是因为明朝的权力,已经逐渐集中到了南京,控制了南京等于就控制明朝。这就像后世许多国家的军事政变一样,控制首都,地方就可以传檄而定。
在王彦的设想中,南京就是大明帝国的首脑,地方是四肢,而脑子怎么控制四肢,就要靠遍布全国的官道网络。
在大胜关西南方向百里之外,通往湖广的官道,从矗立着的马鞍山脚下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