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F一直宣称自己是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并且有着与生俱来的运动天赋,但是现实中的情况没有一点可以证明他所说的这些。他还回忆说自己对女人非常挑剔,但女人们都对他趋之若鹜,跟他约会时每个女人都像得到宠幸般激动到不行。
进入大学后,F开始幻想在一个高水平的事业上能有所成就。他的专业是传播学,但他计划进入法学院,最后走上仕途。在大学期间,他结识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她是那年的大学选美冠军。两个人毕业后不久就结婚了。F选择在法学院继续深造,而他的妻子则开始工作养家。
在法学院期间,F变成了一个工作狂,满脑子都是对自己能得到国际认可的幻想。他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儿子出生后,陪伴他们母子二人的时间就更少了。
F婚后继续过着不检点的生活,大部分是短暂的一夜情。他总是以藐视和粗暴的口吻与妻子说话,抱怨她是如何的让自己失望。F一直等待着自己的第一份收入,确保能脱离妻子的财政控制。当愿望达成时,他迅速和妻子离了婚。离婚后他除了偶尔去看望儿子外,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管不顾。
离婚后,F感觉自己彻底自由了,他需要做的就是取悦自己。他喜欢把所有的钱都花在自己身上,奢侈地装修自己的房间,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大衣柜。他不停地寻找有吸引力的异性伴侣。通常这种性关系只是他为了取悦自己而玩的性游戏,所以他很少能够和同一个女人约会超过两次。最终F还是跟一位政治家的女儿结婚了,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在他眼里他的妻子应该为能够嫁给他而感到荣幸,所以她就不应该也没有权力对他做出其他任何要求,因为他觉得,还有更多更漂亮的女人在热情焦灼地等待着他。在他妻子看来,现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在工作中,F认为其他人没有资格批评自己,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不同凡响的,其他人都是平庸软弱的。为了使他们的生活具有清晰的方向和更有乐趣,他们应该多和他这样的牛人多多接触和交流。当别人恭维F的时候,他感觉好极了。当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他一直幻想能够获得很高的职位,由于出色的能力受到国家的嘉奖,或者变得富可敌国。
通过F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有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会过度地觉得自己非常重要,对自己过分关注,缺乏对他人的关注以及同情。当他们没有得到他人赞扬的时候,就会感到很不舒服。他们还对自己的重要性有着病态的执著,例如,认为饭店里最好的桌子或停车场里最好的位置都应该为他们而留。正因为他们把几乎全部的爱都投放在了自己身上,所以他们就不再有力量去关爱他人。
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合理情绪疗法中的黄金法则吧:按你希望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恰恰就是与之背道而驰的。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其他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忽略掉对方的感受和想法。
在其他成功的人面前,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又会表现出极端的妒忌和自大,如若不能达到自己期待的效果,他们就会因此陷入抑郁之中无法自拔。
继续来看G的案例:
G是一个35岁的银行投资家,大多数人认为他有一定的魅力。他很聪明,口才好,有吸引力,在社交聚会时,他能利用强烈的幽默感吸引他人。他经常会徘徊在屋子的中间,在那里他会成为注意的焦点。谈话的主题不可避免地聚焦在他的“交易”、他曾遇到的“富豪和名人”以及他运用策略击败对手的事,或者他的下一个项目通常比过去的更大、更冒险。G喜欢有听众,当听众赞扬和羡慕他在商业上的成功时,他就会非常高兴,其实这些赞扬和羡慕不过是场面上的客套话。一旦讨论的焦点转移到其他人时,G就会失去兴趣,会以要杯饮料或者打电话为借口离开。当他主办派对时,他会强迫客人们留到很晚,如果客人们离开太早,他会觉得受到伤害。他对朋友们的需要不了解,也不在意。G没有能保持几年以上关系的朋友,朋友对他而言只是用来满足他的某些心理,要是没有这点利用价值,G便会对他们冷酷无情。
G也曾经和那些愿意扮演无知仰慕者和愿意为他牺牲的女性有过几段浪漫关系,但是她们最终必定会厌恶这种单方的付出而伤心离去。G非常缺乏同情心,他需要的只是从崇拜者那里得到不断的关注和赞美。但非常悲哀的一点是,无论他得到再多的谄媚与关注,也无法填补他那颗空虚的心。
G的故事就到这里。究其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还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弗洛伊德本人对此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每个孩子都要经历一个阶段。什么阶段呢?就是把爱从自己身上转到他人身上。这个阶段一旦出现两种状况:孩子认为抚养人不值得信任,并决定只能依靠自己,或者父母娇惯他们,让他们沉溺在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感觉中,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就此停留在这个阶段,不再前行,以至于这个阶段无法被完成。有时候,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由于被父母拒绝而遭到自卑、空虚和痛苦的折磨,便会用“自恋”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做一种补偿。
最后,再介绍剩下两种和九型人格没有对应关系的人格障碍。
No.4 表演型人格障碍
终于有一个可以顾名思义的人格障碍了。表演型人格障碍之所以用到了“表演”这两个字,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倾向于过度表现,经常看上去就像是在进行演出。
来看H的故事:
H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36岁的女人,她穿着紧身裤和高跟鞋,发型是鸟巢体育馆型的,全身过度化妆。她的社会关系总是游离不定。H此次来寻求心理治疗,是因为她17岁的女儿因割腕而住院。她和女儿以及女儿的现任男友住在一起,三个人常常吵作一团。
H非常戏剧化地描述他们吵架时的情景,她不停挥动着双手,使手镯叮当作响,然后抓住自己的胸口。她说她很难让自己待在家里,因为她需要有被人注视的感觉,甚至有时她会和女儿的男友调情来炫耀自己的青春。H认为自己是一位不尽责的母亲,但是她否认有和女儿抢同一个男人的可能性。
再来看I的故事:
26岁的年轻女性I是一家时装店的售货员。她穿着非常华丽,发型精巧而引人注目。她的外表极富冲击力,因为她的身材不高(不到1.5米),但体重却至少100斤。在整个聊天的过程中,她都在室内戴着太阳镜,并一直无意识地拨弄着它们,神经质地摘下又戴上,在讲话时挥动它们以强调自己的观点。此外她不时发出戏剧性的大叫,以及不停地要求得到安慰,“我会没事吧?”“我会好起来的,是吧?”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她不停地说笑。当有人打断她时,她会突然板着脸严肃地说道:“你知道得太多了!”然后又立刻恢复到平常的样子继续说笑。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依赖于自我评价,认为依赖其他人是软弱的、危险的,而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则寻求其他人的认同。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障碍的发生是因为没有顺利度过口唇期和恋母情结期,导致当时本应得到发泄和满足的情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泄和满足。患者过度寻求他人注意的行为就是在满足当时未被满足的情愫。
No.5 边缘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