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高览还是没能收拢旧部,但出征延津还是顺利筹备,如他所料的那样,袁绍果然在出兵上面最终还是松口,五千人变成了一万人,不数日高览带兵拿下,这一路是真的让他有些惊呆了。
这还是他记忆中的冀州吗?这才多久时间,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千里无人烟,到处见到的不在是川流不息的人潮,而是废墟,可以说曾经冀州川流不息的人潮现在变成随处可见的遍地白骨,人口锐减,而这还是主公袁绍治下啊,在冀州谁人不知袁绍爱民,如果连冀州都变成了眼下这个样子,很难想象天下其他各州的黔首百姓生活在何等水深火热之中!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有天灾当然更重要的一点还是人祸,这些年冀州的战斗几乎就没有停过,成年男丁大多都参了军,而这自然就会造成如今的恐怖后果,或者说如今冀州能有这个局面,还是因为没有遭到兵祸,如果受到战火的波及,冀州的情况更糟糕,战争一起,首先就会影响百姓,而百姓受到影响,庄稼也就没了收成,似他所知道的青州和徐州,就有很多百姓战火中没事,但随后却是被饿死。
这样的情况太多了,而兖州和豫州的情况,要比青徐更糟糕,如果这回战火再次波及到兖州的话,那他都不敢想哪里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
高览长叹一声,但有些事情不是他能决定的,眼下这乱世,很容易就让人想到了百年前的光武中兴,先破坏再建设,也不过就是几十年的时间罢了,而他之所以会跟随袁绍,说白了有一点就是因为他比很多诸侯都更关心百姓的死活,这也是为何他备受委屈甚至是屈辱仍选择留冀州的原因,因为他知道,平定天下后真正能善待百姓的只会是主公,而其他诸侯,则多少都让他觉得有些残暴,真正爱民者几乎没有。
为此他会拼尽全力,而这也是当初他愿意从韩馥帐下转投到袁绍帐下的关键一点,为了什么,不就是因为袁绍在渤海有爱民护民的好名声吗,而如今这个结果,他非常清楚并不是袁绍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但是比起荡平天下,有些付出是在所难免的,他当然不会那般短视,相反他会为之而努力,早日平定天下,还百姓一个安定祥和之世道。
~~~~~~~~~~
秣陵城内,刘澜与几位夫人辞别,在秣陵半年时间,陪陪妻子孩子,享受了难得的天伦之乐,非常难得的与刘源建立起了父子之间的‘友谊’,之前刘源见到他完全和陌生人没有区别,非常害怕他,甚至刘澜打算与甄姜亲热时,这小子还护着自己的母亲,这让刘澜感到无比内疚,孩子不认识他,或者说早就忘记了他,所以这半年时间,除了工作以外,他都陪着家人,尤其是孩子,不管是刘源还是刘巍。
半年时间的努力,再加上刘源年纪渐长,刘澜相信这次自己离开再回来的时候,他一定会记得自己,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这半年时间的努力,就值得了。
当然,刘澜真正在乎的还是怕几个小孩因为从小缺少家庭教育,尤其是父亲的教诲而变得像他常见的那些纨绔子弟一般,或者因为从小跟着女眷,失去了男孩子应有的担当与气概,所以日后他必然会躲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伴他们,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孩子,让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的少年。
而随着刘澜披挂好要离开的一刻,他看到了刘源带着弟弟刘巍远远站在一旁,小家伙之前是很多愁善感,或者说是很重感情的家伙,但也因此这小子的眼泪动不动就会流下来,为此刘澜没少批评甚至是凶他,男子汉大丈夫,哭哭啼啼像个什么样子?
而经过半年多的教育,刘源已经完全有点小男子汉的样子了,为此刘澜在临走之前还非常正式的让他保护好母亲,而他的反应也没有让刘澜失望,挺起了胸膛,这一刻刘澜相信可以放心的走了,倒不是说小家伙真的有本事保护好他的母亲,而是他没有让做父亲的失望,当然这一幕刘澜如果是欣慰的话,那么在一旁侍立送别刘澜的甄姜则是感动,身为母亲的她
当所有人依次与刘澜告别后,穿了一身襦裙,轻施粉黛的甄姜这才来到刘澜面前,分别时刻,她并没有像其他女眷那般依依不舍,甚至扑到他怀中低声哭泣,此时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刘澜能够看得出来,不过都是装的罢了,强颜欢笑。
刘澜拉起他的手,疼爱的轻抚着她的手背,惜别,道:“姜儿,我这一走,短则两三月,长则半年,家里就辛苦你了,我知道这些年来让你受尽委屈了,但如今天下纷乱,各地战端频启,有些时候我也是身不由己,不过你放心,九江之战一结束,我一定第一时间赶回来。”
“夫君,你不用解释……都老夫老妻了,这些我能不明白?”甄姜抬起头来,只不过有些事他能骗得了刘澜,但似战争就不同了,为此他把能拜的神佛都拜了,为的就是保佑刘澜能够平安。
分别时刻终于到来,刘澜一行离开了秣陵,踏上了前往九江的舟楫,如今从秣陵到九江这一条长江水道已经彻底被打通,完全在刘澜的控制范围之内,而以前上游属于孙策与刘表,而刘澜控制的下游也因为水军实力不强,再加上袁术的部队在对岸,所以长江水道对他们来说,还是非常凶险的,但如今一切发生了改变,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刘澜准备九江之战结束之后让周泰来一次彻底清除,保证长江水域绝对不会再出现水匪,他要一劳永逸!
来到水军大营,这座大营在刘繇时期就已经建设完毕,不过刘澜迁将军府到秣陵后,又开始重新修葺,扩大了水军面积,但随着水军整体迁往马鞍山,更准确一点的说法应该是芜湖。